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是大运火炬手|朱盛艳:瞄准“质量与标准化” 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传大运之火,追文明之光。6月10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我校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副部长(负责工作)朱盛艳博士作为第8棒火炬手,在阳光下自信地奔赴青春梦想。她激动地说,“能有幸成为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第一站(北京大学)火炬手,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宜宾学院的荣耀。我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本领,为教育强国事业添砖加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贡献力量。”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考察调研,对我校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项目表示祝贺,该项目的指导教师就是朱盛艳。

朱盛艳是一名来自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姑娘,从业之初就坚定地选择了教育事业。2005年7月,她研究生毕业到宜宾学院工作,从宜宾学院合格评估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再到即将迎来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一路见证了宜宾学院的蓬勃发展,一路为学校 “质量与标准化”特色发展倾情付出,一路为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彰显党性 勇敢战斗在抗疫一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时,朱盛艳身处情况最严重的湖北老家。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作为党员的她,迅速就地加入到抗疫一线,和大家一道携起手来,逆向而行,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除了参与制定抗疫方案外,深知宣传工作重要性的她,还积极主动撰写宣传稿并录制成广播,不怕辛苦走街串巷摸排情况、运送物资。在中后期,她参与系列心理健康疏导活动,组织有序开展春耕生产。她用一颗赤诚之心,彰显着感人至深的初心力量,为当地的疫情有效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担当实干 潜心致力于立德树人

朱盛艳具有开拓精神,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勇挑重担,曾经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协助全面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参与学校“1+3”课程体系设计,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实现了在省内同类高校名列前茅的成绩。作为个人,牵头建设“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负责的《创新性思维与方法》课程分别获得了省级创新教育示范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朱盛艳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时,实验条件非常有限,没有固定场地,经费也不足,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申请到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作为实验室和训练室,几个项目便同时在这间简陋的教室进行。虽然项目的开展困难重重,还时常面临学生来自不同的教学单位、协调工作量大等问题,但在她的坚强带领下,她所指导的创新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参加各类国内外机器人大赛多次获得冠军、一等奖等好成绩,并带领参赛学子走上了国际舞台一举夺冠。创新团队的同学曾骄傲地说:“我们不怕困难,我们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朱老师!”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参与学科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朱盛艳带领的创新团队的学生综合素质都很高,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公务员,有进企业的,还有参军入伍的。考上华东理工大学的饶同学说,“参加朱老师带领的创新团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我的能力,提升了我的素质,考研时,使我在面试环节脱颖而出”。参军入伍的同学打电话回来说,“朱老师,我回来还做机器人科技教育……”

站位高远 为学校特色发展身体力行

作为应用转型发展高校,为走特色发展之路,宜宾学院确定了“质量与标准化”的特色办学方向,2020年1月,成立了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朱盛艳“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副部长(负责工作),该学部作为新建的规模较小的教学部门,在她的带领下,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还被评为宜宾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均聚焦发展特色开展工作。

作为质量与标准化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她强化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结合学部本身“质量与标准化”学科专业发展特色,打造的“一标五力两验证”支部工作法,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支部工作法。她牵头建设以“质量、标准、安全、知识产权”为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学校获得全国标准化学科建设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全国标准化大学生学科竞赛西南赛区(四川省省赛)承办权;牵头成功申报标准化工程专业,获批农食产品标准化与检验检测四川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所负责的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宜宾分站近几年均为“优秀分站”,近三年成绩均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同时,她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发展专项工作,积极与国家、省、市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牵头促成宜宾学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宜宾市政府共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地。

朱盛艳对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宜宾学院的发展充满期待。尤其是近几年,宜宾学院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她觉得自己工作起来也更带劲。紧紧围绕“质量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她对宜宾学院聚焦质检与标准化领域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充满了信心,也将继续为学校实现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梁丽莎 审核/刘国琴 终审/张利 制作/幸雁)